必學Orca Slicer校準技巧,讓列印更穩定!

2025-09-22

你是不是也遇過這些問題?

你是不是常常遇到這種情況:

  • 列印好的模型,表面粗糙,滿是小細絲?
  • 外觀看起來「一圈圈震動感」很明顯,甚至比草稿還糟?
  • 明明照著教學設了參數,卻還是出現翹邊、缺料、拉絲?

我以前也是這樣。每次看到機器跑了幾個小時,結果出來的成品「慘不忍睹」,真的會懷疑是不是買錯機器。直到我花時間摸透 Orca Slicer 的校準功能,搭配 Phrozen ARCO 與 達億 PLA Basic,我才真正解決了這些煩惱。

這篇文章要教你 7 個必學的校準技巧,讓你一步一步調整到最佳狀態。最後,你會得到一個 專屬設定檔,以後只要套用,就能輕鬆列印出高品質模型。

為什麼需要校準?

很多人以為用預設參數就夠了,結果卻發現:

  • 外觀細節不清楚
  • 橋接掉落、層間附著差
  • 表面出現拉絲或震紋

原因很簡單——每一台機器、每一種類耗材,都不完全一樣。就算是不同品牌的 PLA,也可能存在熔點差異。如果你不校準,那就像穿別人的鞋,怎麼穿都覺得不合腳。

預設參數的限制

預設值的設計,是「通用」而非「最佳化」。這就像買衣服時只選 Free Size,看起來能穿,但效果往往差強人意。想要列印品質更穩定,校準就是必經之路。

不同耗材、不同批次的差異

拿 達億 PLA Basic 黑色 和 PETG 黑色或其他品牌同樣是PLA來說,不同材料或同材料不同品牌,都會導致熔融溫度與流動性不相同,如果你直接用預設值就會翹邊或缺料。

 

常見問題:溫度、流量、回抽、振紋

  • 溫度太低 → 層間剝離、脆弱
  • 溫度太高 → 拉絲、糊料
  • 流量不對 → 模型尺寸誤差大
  • 回抽不正確 → 拉絲嚴重
  • 振紋沒校正 → 外觀像「洗衣板」

👉 解決方案就是 Orca Slicer 的 7 大校準工具。只要跟著操作,就能逐步排除這些問題。

Orca Slicer 校準流程總覽

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校準,可能會覺得有點複雜。不用擔心,流程其實很有邏輯:

校準工具的位置與操作路徑

打開 Orca Slicer → 點擊 「校準 (Calibration)」 → 就能看到溫度塔、流量測試、回抽測試、振紋測試等工具。這些工具設計得很直觀,不需要額外下載程式。

校準七步驟(快速導覽)

  1. 溫度校準
  2. 流量校準
  3. 壓力提前(PA)
  4. 回抽校準
  5. 最大體積流量
  6. 振紋測試(VFA Test)
  7. 建立速查表與專屬設定檔

保存與命名設定檔的技巧

校準完成後,請務必另存設定檔,並用清楚的命名方式,例如:PLA-Basic-ARCO。這樣下次直接套用即可,不需要重新校準。

七大校準流程詳解

1. 溫度校準(Temperature Tower)

  • 操作路徑:校準 → 溫度 → PLA
  • 測試方法:列印一個逐層變溫的塔,從 200℃ 到 230℃。


  • 觀察重點:字體是否清晰、層間是否黏合良好、是否有拉絲。
           
  • 建議值:210℃(首層 215℃)。

👉 我的經驗:用 210℃ 列印時,橋接效果最佳,拉絲也最少。

2. 流量校準(Flow Calibration)

    • 5、15:缺料嚴重
    • 0:仍有空隙粗調:看單層牆是否完整,是否出現空隙。
    • +10:線條飽滿、表面最光滑


 列印完成後觀察測試模型
  

 

  • 細調:用游標卡尺量測,再用計算公式修正。

 

  • 1次計算修正
    (100+10) / 100 × 1 = 1.1

    
 
列印完成後觀察測試模型
     找出沒有空隙的樣本,再用該樣本對應參數( -2狀態下最沒有空隙),帶入剛剛的公式,計算一次得出最終細調參數
  

  • 2次計算修正
    (100+(-2)) ÷ 100 ×1.1 = 1.078 → 最後細調流量結果為 1.078
  • 建議值:1.078。

👉 小技巧:不要一次調太大,0.01~0.02 為單位去微調最準。

3. 壓力提前(Pressure Advance, PA)

  • V 線測試:快速找到範圍。

設定:起始 0,結束 0.1,步距 0.01
列印完成後觀察測試模型
  

  • 查看列印尖角有無缺料問題  第一個缺料0.04 第二找出最接近沒有缺料0.02
    觀察列印結果得出0.04–0.02 區間最適合
  • PA 塔測試:模擬實際列印,檢查拐角是否平滑。

設定:起始(沒有缺料) 0.02,結束(第一個開始缺料) 0.02,步距 0.002
 列印完成後觀察測試模型


 

 觀察轉彎處、接縫處有沒有缺料擠出不足的問題
 *V線測試列印快 先抓出數值區間;而PA塔接近真實的列印結果,兩種模式交叉檢測校準更精確
找出測試模型最完美的角落,用游標卡尺測量底部到最完美的角落距離 ex:7.5mm



  • 計算:舉例測量高度 7.53 → 0.02 + (0.002 × 7.5) = 0.035
  • 建議值:0.035。

👉 這一步能大幅改善「角落爆料」或「線條不均勻」的問題。

4. 回抽校準(Retraction Test)

  • 測試範圍:0–2 mm,步距 0.1。

設定:初始 0 mm,結束 2 mm,步距 0.1 mm
列印完成後觀察測試模型

  • 觀察重點:塔與塔之間是否有細絲。
    找出哪一個步距列印得不錯的層 (增一層0.1為單位,故地三層為0.2)

  • 觀察得出第九層0.8mm 
  • 建議值:0.8 mm。

👉 記住:回抽不是越大越好,過度回抽反而會造成缺料。

5. 最大體積流量(Max Volumetric Flow)

  • 測試範圍:15–30 mm³/s。

  • 設定:起始15,結束 30,步距 0.5 (為節省時間的參數設置)
    列印完成後觀察測試模型

  • 測試方式:列印流量塔,觀察在高流量時是否有缺料、表面粗糙。
  • 建議值:15–30 mm³/s。

  • 公式:剛剛測量距離 X 步距值 起始流量  最大體積流速。
  • 計算 20.5 x 0.5+15=29.1

👉 這就像是測試噴頭的「極限馬力」。

6. 振紋測試(VFA Test)

  • 測試範圍:100–300 mm/s,步距 10。
  • 測試方式:列印速度塔,逐層提高速度。

  • 設定:起始速度 100 mm/s,最高 300 mm/s,步距 10

 列印完成後觀察測試模型

  • 觀察重點:牆面是否有規律波紋。
  • 建議值:外牆速度 180 mm/s。

👉 我第一次測試時,明顯看到 220 mm/s 開始牆面出現「波紋感」,而 180 mm/s 則是最平滑的速度。

7. 校準速查表

校準項目操作路徑測試方式建議參數
溫度校準校準 → 溫度 → PLA溫度塔210℃(首層 215℃)
流量校準校準 → 流量單牆測試1.078
壓力提前 (PA)校準 → PAV 線 / 塔0.035
回抽校準校準 → 回抽測試塔0.8 mm
最大體積流量校準 → 體積流量流量塔15–30 mm³/s
振紋測試 (VFA)校準 → VFA速度塔外牆 180 mm/s

結語:建立專屬校準檔案

到這裡,你已經完成了 Orca Slicer 的七大校準流程

建議命名方式

將檔案另存為「耗材+機型」,例如:PLA+Basic-ARCO

下次直接套用,不需重複校準

同一批耗材,只要校準一次即可。換線材或批次時,再花幾個小時調整,就能避免幾十小時的失敗。

提升效率與穩定度

有了專屬設定檔,Phrozen ARCO 就能穩定輸出,表面更光滑,尺寸更精準,也能大幅減少材料浪費。

 

FAQ 常見問題

1. 為什麼在 Orca Slicer 要做校準?

因為不同耗材與機型會有差異,若只用預設參數,容易出現翹邊、拉絲、缺料等問題。

2. Phrozen ARCO 搭配 PLA 線材的最佳溫度是多少?

經實測,最佳為 210℃,首層可設為 215℃。

3. 如何判斷流量校準是否正確?

先透過粗調檢查線條完整度,再用游標卡尺量測細調。我的最終參數是 1.078。

4. 壓力提前(PA)要怎麼調?

先用 V 線快速抓區間,再用 PA 塔細測,建議值為 0.035。

5. 回抽校準的最佳參數是多少?

建議設定為 0.8 mm,能有效減少拉絲,不必過度回抽。

6. 什麼是最大體積流量(Max Volumetric Flow)?

它代表噴頭能穩定輸出的材料量。以 ARCO + PLA Basic 測得範圍約為 15–30 mm³/s。

7. 振紋測試該怎麼做?

用 Orca Slicer 的 VFA 測試,逐步提高速度,找到震紋最少的一層。建議外牆速度設為 180 mm/s。

8. 這方法適用其他品牌的線材嗎?

不論是Phrozen普羅森、達億、拓竹、創想、Elegoo、Anycubic…等其他品牌線材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校正。

聯絡我們
  • -
  • ※ 當此商品補貨時會自動通知您
購物車
您的購物車是空的
  • {{ item.option_sort }}
    {{ item.quantity }}
    {{ item.price }}
    已下架